01 - 05

凤凰中心

项目图册
  • 设计结束时间

    2012 年 12 月 01 日

  • 竣工时间

    2013 年 07 月 31 日

  • 建筑功能(地上,地下)

    办公,演播,展示,汽车库,附属配套设施

  • 用地性质

    综合,地下车库

  • 设计使用年限

    50年

  • 建设用地面积

    1.882183ha

  • 建筑基底面积

    72478㎡

  • 地上面积

    38293㎡

  • 地下面积

    34185㎡

凤凰中心项目位于北京朝阳公园西南角,占地面积1.8公顷,总建筑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高度54米。除媒体办公和演播制作功能之外,建筑安排了大量对公众开放的互动体验空间,以体现凤凰传媒独特的开放经营理念。建筑的整体设计逻辑是用一个具有生态功能的外壳将具有独立维护使用的空间包裹在里面,体现了楼中楼的概念,两者之间形成许多共享形公共空间。 在东西两个共享空间内,设置了连续的台阶、景观平台、空中环廊和通天的自动扶梯,使得整个建筑充满着动感和活力。此外,建筑造型取意于“莫比乌斯环”,这一造型与不规则的道路方向、转角以及和朝阳公园形成和谐的关系。连续的整体感和柔和的建筑界面和表皮 ,体现了凤凰传媒的企业文化形象的拓扑关系,而南高北低的体量关系,既为办公空间创造了良好的日照、通风、景观条件,避免演播空间的光照与噪音问题,又巧妙的避开了对北侧居民住宅的日照遮挡的影响。


建筑专业-设计理念与技术策略

由于独特的创意构思,凤凰中心具有复杂的三维形体,将这样的复杂形体在设计建造中实现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设计团队通过长达6年的探索与挑战,利用数字化技术解决了大量前所未有的技术难题。项目在设计深化、加工、建造的全过程开创性的大量运用了三维数字化技术,形成了一系列科技创新技术:设计团队利用数字技术指导全过程设计控制与优化。首创性的构建了适用于高精度控制要求的数字技术平台,创建高质量建筑信息模型与数据库,实现了对所有建筑可视面的优化。首创性的构建了建筑几何控制系统,精确解决了当代复杂建筑设计控制中建筑系统之间的定位“拼合”问题。结构设计开启了复杂形体建筑的新模式,创造性的采用了“双向叠合网格结构体系”。首创了“弥合自由曲面的单向非连续折板幕墙体系”。用平板幕墙弥合大曲率自由曲面。并在加工生产全过程实现了与数字化设计控制的无缝对接。

 

此外,整个建筑也体现了对绿色节能和低碳环保的设计理念。光滑外形没有设一根雨水管,所有在表皮形成的雨水顺着外表的主肋导向建筑底部连续的雨水收集池,经过集中过滤处理后提供艺术水景及庭院浇灌。建筑具有单纯柔和的外壳,除了其自身的美学价值之外,也有缓和北京冬季强烈的高层建筑的街道风效应的作用。建筑外壳同时又是一件“绿色外衣”,它为功能空间提供了气候缓冲空间。建筑的双层外皮很好地提高功能区的舒适度和建筑能耗。设计利用数字技术对外壳和实体功能空间进行量体裁衣,精确地吻合彼此的空间关系。共享空间利用30米的高差的下大上小的烟囱效应,在过渡季中,可以形成良好的自然气流组织,节省能耗。

 

2014年6月,项目被美国建筑师协会(AIA)会刊《建筑师》杂志进行专题报道,文中充分认可凤凰中心的设计和建造成果,并认为它“证明了中国建筑师登上国际舞台”;“发出了‘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模式转变的信号”;“意味着现代建筑创新的接力棒已经传递到中国人手中”。

随着2010年凤凰中心钢结构亮相以来,它已获得广泛的社会关注。至今已获2014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金奖,中国勘察设计协会2014年“创新杯”建筑信息模型(BIM) 设计大赛最佳BIM建筑设计奖, 2014年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等众多重要专业奖项。2011被知名网站designboom评为‘2011年全球十大文化建筑之一’。

 

凤凰中心为建筑全产业链的信息化发展与全行业未来发展做出了表率,其设计和建造的过程中所探索出的一系列技术和经验已经形成一套设计控制方法,并已应用于更多的重要工程,以此为核心技术的北京市信息化建筑设计与建造工程技术中心正承担着信息化设计与建造方法推广、提升信息时代整体建筑品质的责任。



结构专业-设计特点


一.凤凰国际传媒中心结构超限及复杂情况

1.办公楼在平面扭转不规则。

2.演播楼存在楼板开大洞。

3.连体结构  地上的办公楼和演播楼通过外壳钢结构围合在一起;同时有钢结构的通天梯、旋转坡道、东西拱桥将办公楼和演播楼连接起来,形成了复杂的受力、传力体系。


二.结构抗震的薄弱部位:

1. 钢结构与混凝土结构连接处,混凝土结构作为钢结构支座处;

2.连体部位;

3. 办公楼剪力墙筒体及外框斜柱;

4. 演播楼屋顶摇摆柱;

5. 演播楼1200平米演播厅楼板多层开大洞处。


三.混凝土及钢结构分别根据其重要性的不同设定不同的性能目标

1.在中地震下:办公楼的墙受剪弹性,受弯不屈服。办公楼混凝土柱(包括斜柱)弹性。演播楼的混凝土柱弹性 。在大震下以上构件均允许进入塑性,并控制变形。

2.屋盖钢结构性能化分区如下:东西侧空腔中震弹性;演播楼上的钢结构中震不屈服;演播楼顶V形支撑中震弹性;办公楼外皮钢结构沿主楼轴向释放。


四.分析模型及分析软件

1. 包括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模型,采用MIDAS软件建模,模型用于进行整体结构分析。

2. 不带钢结构的混凝土整体模型,此时钢结构作用在混凝土结构上的反力以荷载的形式加入到混凝土模型中。

3. 带钢结构的办公楼混凝土单体模型,采用MIDAS软件建模,此模型计入了附着在办公楼上的钢结构构件的自重和刚度。

4. 不带钢结构的办公楼混凝土单体模型,采用PKPM软件建模,楼板采用弹性膜假定,楼板厚度按实际取值输入。

5.不带钢结构的办公楼混凝土单体模型,采用PKPM软件建模, 楼板采用弹性膜假定且板厚按照0.01m输入,其目的是让程序计算出楼面梁的拉力。

6.不带钢结构的演播楼混凝土单体模型,采用PKPM软件和MIDAS软件建模,分别用于小震下计算周期、位移等,并且用此模型进行中震计算分析。

7.鉴于本工程的复杂性,进行了多模型分析计算(如各楼单独分析、钢结构单独分析、整体模型带钢结构计算),并用SATWE和MIDAS软件分析验证。

8.进行动力弹塑性分析。

9.拟对结构及复杂的节点可能需进行模型试验。


五.结构精度控制

由于建筑外形为复杂空间曲面,设计中利用空间三维建模软件DP建立了钢结构精确三维空间几何模型与计算模型,为更好地表现建筑效果,曲面网格主要构件全部为空间弯扭构件。由于钢结构各个单体的复杂性,混凝土作为钢结构的支撑体,不仅需进行全程空间加载计算,及调整混凝土的体型以满足钢结构的连接,还需精确地设计出空间钢结构埋件。本工程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用以保证在现有计算机水平和施工水平的条件下达到足够的计算精度、设计效率以及保证较高的施工可实施性。

设计总负责人:

建筑专业-负责人

高级工程师:刘宇光,陈颖


结构专业-负责人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束伟农,周思红

高级工程师:朱忠义

设备专业-负责人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张铁辉

工程师:杨扬

电气-负责人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孙成群

高级工程师:金红

工程师:郑波

2014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公共建筑类金奖

WAACA建筑奖技术进步类 优胜奖

2015年亚洲建协建筑奖荣誉提名

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14中国建筑学会科技进步奖科技进步奖

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BIAD设计”杯一等奖

2015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建筑工程一等奖

北京市第十八届优秀工程设计评选一等奖

第十三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詹天佑奖

国家优质工程奖2016-1017年度第一批国家优质工程奖

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杰出结构奖最高奖

菲迪克工程杰出奖最高奖

2014年“创新杯”建筑信息模型(BIM) 设计大赛最佳BIM建筑设计奖

2012年度北京市优秀工程评选建筑信息模型(BIM)单项奖

Autodesk工程建设行业全球卓越奖最高奖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