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儿女》封面人物 徐全胜:做国际一流的建筑设计科创企业

人物徐全胜

03-11

2020

以下文章来源于中华儿女海外版 ,作者赵戎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是新中国第一家设计院,是中国建筑设计领域当之无愧的龙头。在中国建筑设计界一直流传着有一句话:一部建院史,半个北京城。


作为这家企业的掌舵人,北京建院党委书记、董事长 徐全胜正带领全体同仁为让这家有着辉煌历史的国有企业再上新台阶而努力。


徐全胜董事长在接受《中华儿女》杂志专访中,讲述自己与北京建院的故事。

  

  

01  家庭熏陶与艺术修养


说起走上建筑师之路的初衷,徐全胜觉得这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家庭影响。“我父母都是航天科工七院(现为中国航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的干部。在他们那样的单位里,地位最高、最受人尊重的是建筑师,尤其是那些大师们。”应该说,青少年时期的这种家庭氛围,在徐全胜对自己的未来职业之路还没有什么概念时,已经用潜移默化的方式为他做出了选择。带着这种初衷,他考入了清华大学建筑系。


清华大学建筑系由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于1946年10月创办,徐全胜入学后的1988年,该系升格为建筑学院。


回想起这段时光,徐全胜脸上会带出微笑的神情。作为清华建筑系的学生,那些艰苦的理工科训练并没有给他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最具挑战性的反而是艺术创意,“建筑设计经常被人们称为一种艺术,这不是没有理由的。我们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读本科的时候,既要提升创意和修养,又要学理工,而首先要学的是美术。这贯穿在5年的学业当中”。


清华大学建筑系的本科生每个学期要做2个建筑设计作品,一年是4个,能让老师给通过,难度不是一点半点。最难的部分在于创意,有时候设计找不到灵感,创意不足,作品就会被老师一而再再而三打回。


5年下来,建筑系的学生们基本上适应了寻找好的设计创意并实现之的痛苦过程,也就可以出师了。徐全胜参加工作后,在繁忙的建筑师工作之余,他又考了本学院的在职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了3年,才心满意足地“出师”了。

  

02  与建院结缘 走上建筑师之路


投入了巨大精力学习建筑专业,毕业后的职业选择自然也不会有什么变数。不过在去哪当建筑师这个问题上,徐全胜一开始是没有什么具体方向的。


在接受北京电视台的采访中,他谈起自己当初选择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的经历:我记得1992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前夕,沈三陵教授(现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建筑学会 、建筑师学会副理事长,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问了我一个问题,全胜,你毕业之后要去哪?这一下把我问愣了,23岁了从来没有做个职业规划,这都快毕业了……但是有个想法一直萦绕心头,我说:沈老师,我的目标就是在退休前,能有机会在长安街上设计并建成一座建筑作品,您看我去哪个单位能成?听到这沈老师就笑了,说那你就去“北京院”(当时业内对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的简称)吧,那里大项目多,实现你的目标的机会多。


在北京建院,徐全胜作为新人基本没遇到什么“融入”障碍,上有前辈大师带领,下有同辈师兄弟共勉。大家都是同类人,在一起只想着全心全意做设计、搞项目,成长速度是飞快的。


事实证明,毕业时沈三陵教授给的建议一点也没错。徐全胜介绍说:“我一进入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就被安排在刘力大师手下工作,第一个项目就是和师兄王晓群一起去做北京恒基中心的设计。恒基中心就在长安街的南侧,这个项目于1997年建成,也就是说,从入院到实现‘退休理想’只用了5年。”


年纪轻轻就已经完成了“退休理想”的徐全胜并没有碰到“接下来该怎么超越”的难题,之后的20多年里,他和北京建院的同仁们在建筑设计领域一路狂飙,留下优秀建筑设计作品无数。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


几乎每一个能载入史册的大事件中,只要涉及到建筑设计的,都会留下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的身影。国家大剧院、冬奥会冰丝带、北京城市副中心、首都国际机场航站楼、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APEC会场、G20峰会会场、上合峰会会场、博鳌论坛会场、中信大厦、世园会以及被称为世界科学新奇迹的贵州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这些令人震撼的名字还只是北京建院建筑师集体的数不胜数的设计作品中的一小部分!


北京建院的前辈们说,“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建筑,都是我们设计的!”北京建院的年轻设计师们则说,“整个长安街沿线的建筑物,80%都是我们的作品!”


伴随着北京建院在新时代的高速发展,徐全胜也从一名普通建筑师渐渐成长为行业内的翘楚、北京建院的领导。


在他的办公室里,有一个一米见方的柜子,里面被各种各样的获奖证书里塞得满满当当。这些获奖证书里不乏人们耳熟能详的著名建筑:北京电视中心、北京恒基中心、北京高院审判楼、蓝色港湾、全国人大办公楼、银河SOHO、钓鱼台国宾馆国际会议中心、当代万国城……


徐全胜身后的文化墙是建筑院部分经典作品 蔡代征 摄


在记者面前,徐全胜除了讲如何克服困难做项目之外,不愿太多说起个人的努力,他把成功更多归结于宏观因素——我们赶上了好时代。


改革开放的40年,也是国家建设的40年,建设总量大,自然涌现出的优秀建筑就多。他同时预计,这两年进入建筑设计界的新人们,面临的情况会困难一些,因为国家整体建设规模在缩减,同时对建设质量的要求在提高。另一方面,无论什么时候,对于有志于在建筑设计行业发展的人来说,困难都只是一种磨砺。

  

03  建筑设计的顺与逆 


虽然建筑设计被认为是艺术的一种,但和其他艺术类别不同的是,建筑师们并不能百分百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意,他们需要对现实条件作出妥协,否则方案就只能留在图纸上。徐全胜笑着说起行业内流行的一句话:有一个好的甲方是建筑设计成功的一半。建筑师是乙方,乙方必须在甲方提出的要求基础上完成设计。

 

按他的描述,在设计工作中,通常会有三种状态:设计方案中标了,甲方以及各方也都非常满意,这是最顺利的一种情况,比如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项目;设计方案虽然中标了,但甲方并不很满意,认为还需修改完善,比如北京市高级法院审判楼项目;在竞标过程中,根本选不出甲方认可的中标方案,于是只能启动下一轮竞标,比如国家大剧院,那可是经历了整整4轮面向全世界的竞标,才最终完成的。

 

顺利的自不必多说,困难的才值得记忆。徐全胜特别介绍了他职业生涯中很具挑战性的项目——北京市高级法院审判楼。该项目在2001年时启动竞标,参与竞标的7家单位中北京建院排第一,中标了。但高院方面对设计方案并不满意,于是开始修改完善。经历了多达30多轮修改,才最终沉淀出如今大家能够看到的这一版设计方案。

  

“当时全国法院系统的大楼设计上基本有三种类型:仿照国外法院常用的廊柱式设计;不体现法院特点的高层写字楼式设计;体现法院特点的有创意的现代建筑。我们最初的中标方案是第一种类型,高院的领导对这个方案不满意,主要是在创意上”,徐全胜说。


在30多轮的修改完善过程中,甲方的需求一项项得到体现,建筑师的创意也一点点打磨出光芒。在最终获得甲方认可的设计方案里,已经完全看不出第一版的影子了。


高院的领导要求,法院大楼的设计应该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所以建筑师在空间设计上放大供群众使用的公共区域,压缩工作人员的办公区;为了体现法律的威严,外观上采用了高台阶设计,但不配供车辆直接驶上门前的坡道,所有来人都一样爬台阶进门,这是为了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同样为了体现法律的威严,大楼外立面不开窗户,形成一块整体,为保证楼内的光线,设计了一个采光效果极佳的大天窗;整个大楼外立面采用了凹凸不平的蘑菇石,内部墙面则采用的是平滑的大理石,这不仅有功能上观感上的需求,而且寓意着“外有不平事,进到法院内可以得到公平”……


 困难只是磨砺,每一份汗水都不会白流。2008年,北京市高院审判大楼获得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建筑工程一等奖”、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铜奖、北京市第13届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即使到今天,北京市高院审判大楼仍然是全国法院系统标志性的建筑之一。

  

04  建筑师出身的管理者


2010年,徐全胜出任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2012年,出任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2017年,任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踏上高级管理岗位后,徐全胜和整个领导层面对的最大也是意料之中的问题是:如何让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这家已经当了70年行业龙头、有辉煌历史的国有企业上新台阶。

  

徐全胜出席塔克吉斯坦议会大楼、政府办公楼项目模型揭幕仪式


 徐全胜介绍说,未来两年内,我们一个重要工作是推动企业上市。上市不是目的,目的是更好的深化现代企业制度。随着时代发展,传统建筑设计行业里很多单打独斗或者小队作业的生产方式不能适应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大规模的现代建筑设计,现代化管理的建筑设计企业成为行业主流。


这方面,北京建院一直走在前端。2012年,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改制成为有限公司,在企业内部不断深化现代企业制度;希望上市后能调动更多力量尤其是金融、资本的力量来支撑建筑设计主业的发展。


“改制为有限公司之后,企业的业绩屡创新高,也使我们对上市这件事比较有底气:2019年公司利润总额同比增长9.94%,营业利润增长率对标国务院国资委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达到优秀水平;新签1000万元合同额以上项目76项。


自“十三五”规划实施以来,公司各项目标任务进展顺利。资产总额、利润总额、所有者权益等关键指标已超额完成“十三五”期末规划值。


在北京市国资委对市属一级企业的“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期评估中,公司归母所有者权益位列第一,净资产收益率、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位列前五。”


据了解,目前已经上市的建筑设计行业的公司大约10家,上市后企业都有进一步的发展,这也坚定了领导层对北京建院整体上市的想法。


对于公司的未来发展,徐全胜描述了他的思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做好建筑设计,做中国建筑领域最具价值的品牌企业;第二,做客户满意度最高的咨询服务公司,提供城市与建筑高端一站式的技术解决方案;第三,立足高新技术和创意,做国际一流的建筑设计科创企业。


2017年7月,徐全胜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邀请回校参加毕业典礼,典礼上他向即将毕业的师弟师妹们讲了三点感悟


首先,认识简单与专注的力量。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一个设定目标、找到方法、制定计划、付诸行动、获取成功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专注、勤奋、坚持、不断超越自我的艰辛历程。


其次,衡量成功的标准在于多大程度上满足了他人的需求。专注设计主业,设计创造价值,建筑服务社会,助力国家发展,打造企业品牌的同时,也收获个人的成功。


最后,坚持做一个正直勇敢的人。充满希望的伟大时代同时也充满未知风险,需要更加努力拼搏。


他对毕业生们说:“不可能每个人都实现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每一个人都可以真诚努力。引用我很喜欢的一句话——在平凡的生活中,活得像个英雄。”

 

  

对话徐全胜

01  

记者:说到建筑师的培养和训练,据说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在业内有黄埔军校之称?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


徐全胜:建筑设计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和依赖很强。在人才培养方面,北京建院是有传承的。从前身公营永茂建筑公司时代开始,建院就自己开办建筑专科学校,招收学生,后来发展为北京市建筑专科学校。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大调整,北京市建筑专科学校的大专部并入清华大学建工系;中技部独立发展成为现在的北京建筑大学的前身。


北京建院另一条培养人才的发展路线是职工业余进修培训。1956年北京建院成立北京市业余建筑设计学院(简称业大),全行业的技术人员都来这进修提高。业大的专业课程计划参考的是清华大学的教学大纲,讲师是由北京建院内有多年经验的建筑师担任,教学水平可想而知。业大的传统除了在“文革”期间中断了一段之外,一直延续到90年代。1996年业大与其他学校合并组成了北京市立信会计职工大学,2002年该校并入北京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就是现在的北京财贸职业学院。


如今,国内大专院校的毕业生已经能够满足人才需求,北京建院不再自己独立大规模办学。但我们对人才会进行贯穿整个职业生涯的定制式教育培训。后来还将这一思路上溯,与大专院校展开校企合作。2003年,我们和中央美术学院合作办学,成立建筑学院,由北京建院派出建筑师担任校外导师,培养专业人才。2013年,我们和清华大学共建了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在清华大学设立教育基金,主要用于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环境改善以及奖励优秀学生。我们还在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建立了国家级的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立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实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共同举办学生建筑设计竞赛。


斯里兰卡国家艺术剧院


记者:最近,央视纪录片频道在播一部描述英国建筑大师扎哈哈迪德在迈阿密设计的一座大厦的故事。里面提到扎哈那天马行空的创意给建造者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您怎样看创意型建筑师和他们那些极具挑战性的设计作品?


徐全胜:创意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这就是为什么对建筑师要有艺术素养方面的训练。但是一般来说,建筑师又不能完全不受拘束地发挥自己的创意,还要考虑对方的需求和现实条件能不能实现。这是整个建筑设计界的难题(笑)。扎哈哈迪德在北京的银河SOHO项目上和我们合作过,她的设计创意是厉害的。


其实纵观国内外建筑史,能在历史上留名的,往往是那些创意出众,对现实条件提出挑战的作品。比如悉尼歌剧院的创意故事大家知道的比较多,但很多人不知道当时根本找不到能实现这个设计的材料,一直推迟了6年才解决材料问题,随后工程造价还一涨再涨……再比如巴塞罗那的圣家族大教堂,安东尼奥.高迪设计出来至今已经100多年了,还没建设完工呢,但毫无疑问它是要载入史册的。


一方面,伟大的建筑都是那个时代经济、科技等方面最高水平的具体体现;另一方面,具有挑战性的建筑设计的实现过程也会带动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这是相互的。近些年,我们国家涌现出那么多优秀的建筑设计作品,也是因为国家在经济、科技等等方面的实力增强了。

  

  

02

记者:每个行业都会有自己的杰出人物和代表,在您的建筑师生涯中,有没有自己的“偶像”?您是怎么学习“偶像”的?


徐全胜:把行业内的杰出人物作为参照坐标,这对于一个建筑师的成长是很有必要的。从我个人的角度,值得推崇的建筑大师有这么几个:一个享誉世界的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他对建筑与城市的一体化方面的贡献值得后辈学习;另一个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建立者梁思成,他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研究、发掘和发扬光大非常值得称道;再往前推是柯布西耶,这位大师可能你们行业外的人知道的就比较少了,他是20世纪最著名的建筑大师之一、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倡导者,在对现代建筑的定位方面值得被人推崇;再往前推就是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那一辈的了,那时候专业建筑师刚刚有从艺术领域独立出来的苗头,他们都是艺术领域的全才,所达到的水准是我们要仰望的。

  

03

记者:很多大型建筑对功能性要求比较强,比如剧院、音乐厅必然有声学方面的要求;机场建筑有航空方面的要求,作为建筑师不可能掌握所有这些专业知识吧?你们是怎么解决这方面问题的?


徐全胜:对于你说的这样的项目,那在设计环节就不仅是建筑师的事了,还涉及到方方面面的专家。北京建院不仅在自己内部努力加强细分领域的人才建设,而且一直致力于打造一个各领域专家合作的平台。这一点从50年代我们设计首都十大建筑时就已经开始了,这个合作传统一直保持的很好,还在发扬光大。

  

04

记者:前些年,北京出现了很多国际建筑师设计的建筑,这些建筑风格很多元化,有些也引起了挺大争议。有人说,首都北京成了外国建筑师的试验场。您作为本土建筑师的代表,对此有什么看法?


徐全胜:实际上,这个现象是当时国际化思路的具体体现。中国建筑设计行业要想短期内快速进步,提升,直接引进是最快见效的办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拓宽了眼界、也培养了人才。以北京建院为例,高速上升期是从2003年之后开启的,那年我们和国际上的同行合作设计了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这个项目中的合作让北京建院受益匪浅。

 

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


雨果说,建筑是石头的史书,都体现着建造时代的信息。对于已经矗立在北京的这些多元化风格的建筑,大家观感不一是正常现象。我的观点是,让时间来检验吧


中国进入新时代,北京发布了新的总体规划,我们应该按照新的要求进行建筑设计。

  

05  

记者:近些年,北京建院设计了很多“一带一路”国家项目,比如塔吉克斯坦议会大楼、政府办公大楼;比如白俄罗斯国家标准游泳馆。在设计国外项目的时候,你们会考虑融入中国文化元素吗?


徐全胜:会的。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对于“一带一路”国家的建筑设计项目,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更好地尊重、体现当地文化,同时融入中国特色。每个国外项目启动设计之前,我们都会派工作小组提前几个月进驻当地调研收集地理、建筑等数据,了解当地社会、文化、经济方面的信息,这是工作中必备的一个环节。

  

徐全胜 出席塔克吉斯坦议会大楼、政府办公楼项目模型揭幕仪式


北京建院一直承担着新中国建筑文化的传承、传播责任。可以说,北京建院参与塑造了新中国的主流设计风格。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研究发掘方面,我们还建立了建筑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这些年出了不少研究成果。 

  

06

记者:除了北京这个大本营,北京建院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力一直在提升。据了解,院里近年来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非常重视?


徐全胜:北京建院一直重视在大湾区的发展。从上世纪80年代起,随着北京建院深圳分公司、广州分公司,华南设计中心的先后建立,北京建院也逐步投入更多力量。

  

北京建院粤港澳大湾区创新中心成立仪式


深圳是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北京建院在深圳的30多年发展过程中设计了很多地标性建筑、见证了城市的历史发展,培养了一批熟悉深圳城市发展脉络、了解深圳城市规划的设计人才,为新政策下参与大湾区建设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运用北京建院70年来形成的团队创作优势、技术创新优势,在当地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北京建院将与同行一起为实现国家对于大湾区建设的总要求而努力。


在粤港澳大湾区资源不断整合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尝试在香港建立中心,借助香港的国际化程度,学习国际先进技术,引进国际高端的建筑设计人才,更好的服务湾区建设。用在粤港澳大湾区积累的人才资源、技术资源,服务于全国,服务于“一带一路”,更好的贴近发展战略的总要求,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中信大厦


我们在大湾区的一部分建筑设计代表作品有:

1983年蛇口工业区大厦

1988年华联大厦

1996年皇城广场

1998年万科俊园

2006年coco park 

2007年荣超商务中心、新世界商务中心

2008年深圳图书馆和音乐厅

2009年深圳海关大厦、中洲大厦、投行大厦、皇庭国商购物中心

2009年新世界商务中心、荣超商务中心

2010年高铁广州南站

2011年深圳大运会体育场馆“春茧”

2013年深圳机场T3航站楼

2016年广州国际金融城

2017年中山大学珠海校区体育馆

2017年珠海歌剧院

2018年珠海金湾市民艺术中心

  

07

记者:北京建院是高新技术企业, 能介绍一下北京建院在这方面的情况吗?


徐全胜:北京建院的领导层有一个共识,多年来一直坚持不懈地加强企业的高新技术成色,推进企业的转型升级。我们研究探索智慧城市、智慧社区、海绵城市、综合管廊等未来城市发展的产业技术,广泛应用BIM技术,整合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走“文化+科技”的高精尖发展道路;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北京建院的设计、科研获省部级以上奖项超过1700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科研奖23项。


高级的企业立标准。近年来,北京建院主持设立了《无障碍通用规范》等国家标准4部、《会展建筑电气设计规范》等行业标准2部、《电动自行车停放场所防火设计标准》等地方标准9部,主编和参编《既有建筑改造设计与施工(既有住宅增设电梯)》国标图集多部。这些成果的积累,为加快科技转化和促进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人物小传

徐全胜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建筑师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建筑设计分会副会长,北京市勘察设计行业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美术家学会建筑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央美术学院理事会理事。


常年从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研究,曾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和技术报告,具有丰富的建筑设计理论和实践经验。20多年来专职从事建筑设计、研究及设计管理工作至今,直接参加了众多北京市重点工程和标志性项目的设计和项目管理工作,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就和设计成果。


徐全胜坚持由城市设计出发指导建筑单体设计的设计方法,通过大量设计建成的优秀建筑作品,完善了城市的功能,美化了城市的形象,作为设计师参加的朝阳公园蓝色港湾、侨福芳草地、新中关、IFC国际金融中心、瑞城中心四季酒店等已经成为城市名片,北京恒基中心获90年代首都十大建筑奖,北京电视中心获当代首都十大建筑奖。并作为建筑设计专家,常年参加北京市规划委、住建委、科委、发改委等相关主管部门组织的有关城市建设领域的技术研讨、论证等活动。


由徐全胜参加设计的全国人大机关办公楼、人民大会堂改扩建项目、钓鱼台国宾馆十四号楼、北京电视中心、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审判业务用房、重庆市人民大厦等项目;带队设计的首都国际机场3号航站楼、全国工商联办公楼等项目,都具有功能需求复杂、建筑外形要求高、建筑品质要求高、造价控制严、工期要求紧、政治性强、级别高等特点。在建筑设计工作中,他注重用科技创新来处理复杂矛盾,自主研发出一条的理性策划、建筑创作、深入设计到技术实现的坚实的方法和流程,保证了每个建成项目即满足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要求,又成为时代的精品工程。


在投身设计实践和管理工作的同时,徐全胜高度重视对新一代中国建筑设计人才的培养,与清华大学和中央美院建筑学院合作,做为联合硕士生导师和设计导师兼职从事建筑教育工作,将在实践中获取的经验总结和设计学术成果与学校交流分享,培养大量设计人才的同时为学校的教学提供高端的建筑设计实践的平台,推动建筑设计文化的发展。


由设计师转换为企业管理者,岗位的转变带来工作内容的转变,徐全胜已经由自己做一个好建筑师,做一幢好建筑转变成为努力做好一个品牌设计企业。在企业中,更好地支持每一个优秀员工更好地为客户、用户服务。通过员工的优秀设计、支持客户建筑的成功,服务最终用户,服务社会。


中国进入新时代,文化艺术高度繁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徐全胜提出,北京建院将在建筑设计中,加强创意创作水平,加强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探索,协同与集成当代中国的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以高质量的建筑设计来控制高质量的工程建设,来支持中国在世界在工程建筑领域的持续引领,满足高质量城市与建筑的运营和治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设计理念,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展望未来,在国家“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指引下,北京建院提出了面向2049年打造“新中国的百年企业”计划——建设中国建筑领域最具价值的品牌企业和国际一流的建筑设计科创公司的百年建院。这将是徐全胜和北京建院人一道,以设计师的名义向伟大祖国致敬的真挚表白。


内容来自:《中华儿女》2019年11月中,略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