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定义未来 | 瞻星计划协办服贸会青年建筑师论坛

交流

09-08

2021

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于9月2日-7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和首钢园区举办,今年服贸会的主题是“数字开启未来,服务促进发展”。

 

9月3日下午,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北京城市副中心国际青年建筑设计师论坛在北京市石景山区首钢园区红盾大数据会堂顺利举行,本次活动由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主办,通州区商务局、中关村通州园管委会(张家湾设计小镇专班)、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瞻星STELLAR协办。其中,瞻星STELLAR是由北京建院新近发起,支持面向未来的年青人创作、创新、创造的公益平台。



出席本次论坛的嘉宾有:通州区副区长杨磊;通州区商务局局长李霞,副局长李俊霖;中关村通州园管委会常务副主任余龙,副主任盛晓娟;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全胜;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石晓冬,信息中心主任张晓东;孪数科技公司执行总裁马俊杰,副总裁吴合义,行业总监刘杰,销售总监尹贻蕾;北京红山信息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裁邹晓虎,产线总经理吴则则,商务总监黄玉蕾;北京凯欣城市发展咨询有限公司总规划师张硕辰;楷亚锐衡建筑设计咨询(北京)有限公司董事刘严;以及通州区委宣传部,通州区政府外办、商务局、新城中心区建设管委会等单位代表,北京建院青年建筑创作委员会代表等。

 

本次论坛以“设计定义未来”为主题,旨在搭建城市副中心国际青年建筑设计师沟通交流平台,引导创意设计与城市建设、文化发展、科技创新、绿色低碳等深度融合。

 

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杨磊为论坛开幕致辞,他指出“通州是一座极富人文与发展魅力的城市,不仅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也极具现代化发展潜力。当前,通州正在高质量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特别是张家湾设计小镇的规划建设,将北京乃至全国的设计资源聚集于此,必将促进创意设计与城市科技和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助力副中心的高质量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将以最开放的姿态和最优质的服务,积极帮助国内外设计界青年才俊拓展市场、点亮灵感、创新技术!”



北京建院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全胜发表致辞。他表示“为丰富设计小镇产业生态,北京建院发起瞻星计划,意在为全球青年创意人搭建灵感碰撞、思想汇聚、活力激荡的开阔舞台,打造具有副中心特色的青年创意人生态。此次活动由瞻星和青年创作委员会共同组织,希望在唤起社会对青年设计师关注的同时,引发设计团队对张家湾设计小镇的关注,促进小镇产业繁荣。北京建院将一如既往遵照市委、区委的要求,投身副中心产业发展,发挥国有龙头企业带动和聚集作用。希望在区委和设计小镇专班的关怀下,通过设计小镇为国际青年设计师搭接沟通桥梁,助力青年设计师的涌现成长,进一步为小镇产业注入活力。”



随后,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孪数(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红山信息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签约组建数字孪生城市创新实验室。数字孪生城市创新实验室、北京凯欣城市发展咨询有限公司、楷亚锐衡建筑设计咨询(北京)有限公司分别与中关村通州园管委会签约入驻张家湾设计小镇。旨在利用各自优势,实现互利互赢,打造良好发展环境,共同拓展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论坛学术活动由北京建院副总建筑师高博担任学术主持,来自国内外的10位青年建筑师与学者齐聚一堂,围绕“设计定义未来”这一主题,进行多元文化与价值观的碰撞和交流。




《共商、共建、共享、共赢新时期背景下北京工业园区城市更新实践》

北京建院主任建筑师杨苏

 


杨苏以北京城市副中心张家湾设计小镇设计与实施为例,提出在新总规、新控规、共商共治共享、城市更新等新语境下,摸清张家湾设计小镇现状本底,使小镇规划融入副中心总体规划格局、空间发展格局、生态本底格局,融入副中心和谐城市风貌。落实设计小镇·智慧小镇· 活力小镇主题定位,采用“毯式街区”的老工业更新模式,聚焦启动区城市更新设计,基于工业园区存量展开系统城市更新,塑造新旧融合工业本底的特色风貌,打造智慧城市示范区,立足城市更新,探索规划实施落地新模式,推动小镇规划落地实施,以铜牛园区为设计小镇生产场景的样板间,有序展开小镇更新实践。






《叙事性设计在城市更新中的设计探索》

北京大观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设计总监任晓伟



任晓伟通过对三个设计案例的解读,分享叙事性设计手法在城市更新中的探索。他提出应该通过空间讲故事,在空间中植入故事,通过创意与创新,赋予空间叙事性。北京东四共享际由酱油厂改造而成,在设计中赋予了丰富活动。首创北京拾柒酒店由大宝厂区改造而成,将非遗元素融入空间中,并保留了厂区历史痕迹。宝马X2共享际将电影故事线植入空间,形成具有未来感、科技感的办公场景。





《情绪建筑》

Waa未觉设计联合创始人、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RIBA)中国委员会委员 John Paul Young



叙事性建筑并不是讲关于设计理念的故事,而是关于建筑中有哪些人的故事。建筑是为了回应每个个体的集体差异,刺激人们在空间中可能发生的一系列事件。John Paul Young以银川当代美术馆、老鹰画室与儿童成长中心三个项目为例,提出人是设计的核心,建筑本身没有情感,但通过在空间中设计的一系列事件,触发了人们的感官,从而产生了情感反应。空间就不再是抽象的了,而成了一个有意义的地方,与事件相关,与每个人相关,就像不同的场景在剧本中被安排一样,建筑事件是支撑情感的设计工具。




《不同尺度下空间探索和不同维度下的设计思考——MARS设计实践》

MARS星球建筑设计创始合伙人 马宁



马宁结合大型建筑、室内设计、装置设计等不同尺度的设计作品的实践经验,分享了不同维度下的空间探索与思考。成都天府新区城市会议中心设计借鉴中国传统建筑元素与园林空间关系,建筑具备传统建筑的对称性,由院落组成且兼具现代元素。太古里建筑北区西楼室内设计从城市与建筑的维度出发进行室内设计,采用“拱”的元素形成“茧”型空间,室内面对城市空间开放。北京西单更新场装置采用矩阵形式与玻璃钢材质,可以与人群形成互动,设计注重几何性、空间感与对称性。提出青年建筑师应该面对更多挑战,了解业主更多需求,拓展设计更多维度。





《校园成就新城市模型》

reMIX(临界建筑事务所)创始人Saladino Nicola



开放性校园是城市的资源,校园可以作为解决城市问题的一种途径。Saladino Nicola结合三个实践案例探讨校园在未来城市发展中的新方向。在福田高中校园设计中,通过垂直校园立体复合,使资源共享灵活多变,避免教室的闲置和浪费。充分利用空间,使室外活动空间最大化,提供不同的空间体验和视野激发日常学生的活动交流。联华小学改造后的新校舍意图在拥挤的街区中置入一个不仅合规且充满想象的高密度校园。在体型上采用重叠校园策略,在有限的高密度校园空间中注入充分而多样且便捷可达的活动空间。SIAT大学校园作为探索未来城市模式的实验性校园,景观不仅仅是装饰元素而是基础设施,建筑与景观的融合促进了城市与生态共生。探讨一种崭新的校园与自然共生的方式。





《生态·可续——寻找一种绿色建造新途径》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本土设计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总建筑师关飞



作为在废墟上诞生的园艺博览会,第十一届江苏省园艺博览会由中国第一家湿法水泥厂改造再生而成。关飞在设计过程中通过对三个问题的思考:一、除了历史价值,如何能利用好厂房空间成为决定是否保留它们的重要因素。结合园博会主题创新利用工业建筑遗址非常具有挑战性。需要发掘更多的利用方式,激活厂房空间的潜力。二、“轻介入”不应该只是形式手法,动作精准比效果轻盈更重要。三、从可持续性的角度来看,空间设计的适宜性比通用性更重要。提出了四种生态可持续的绿色策略:营造更多半室外空间,结合地形的台地办公,轻结构、轻介入,结合改造的立体种植。




《感知与重塑》

META-工作室创始人 王硕



王硕以森之舞台、伦敦画廊、HeyTown 艺术中心等项目为例,思考建筑如何介入未来,塑造价值。从城市研究出发,进行原型研发,指导新型符合社区空间迭代,并以元认知为出发点定义地景标志建筑,指导建筑实践。介绍了“从现实研究到原型研发”的设计研究方法,通过充分发掘中国当代城市再生中新的可能,使设计指向一种容纳持续性活力的即兴空间,从而增加人与人交互体验的机会。让建筑真正的成为一个有效互动的,并且能高度适应文化与社会变化的 “社交互动机器”。





《数字穹窿——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数字设计》

北京建院机场建筑部副总监门小牛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作为当代全球范围内的重大枢纽工程,其航站楼外围护系统因大跨度异形曲面造型而成为了整个工程的焦点。从最初试图降低概念曲面的复杂度,将其“降维”至人力所及的几何描述范畴,到从头梳理出整合多专业诉求的形态逻辑,并通过充分释放计算机算力,最终转译为一套多层级的空间定位系统,让数字技术应用策略的转变实现了令人振奋的结果。回顾设计历程,建筑师与设计工具间的双向赋能不仅使描述复杂成为可能,更通过理解并驾驭复杂,将航站楼这一超级机器庇护于自然般体验的穹窿。





《做“柔软”的建筑》

浙江工业大学工程设计集团总建筑师、靠近设计创始人马迪



马迪分享了对浙江文体中心、云栖小镇会展中心、北京钛媒体总部三个近期建成作品的思考,希望建筑面对城市与市民的姿态是“柔软的”,使用者可以亲近建筑,建筑也可以融入城市。建筑是有限的,想象却是无限的,不应让建筑师的想象力限制了使用者的想象力。应该充分激发使用者的想象力,为使用者留下想象空间,使建筑背后的城市资源发挥出更大的公共价值。





《一个世界、双重未来》

清华大学任职教研系列助理教授和马町



世界是变化的,人类改变了世界,但并不是以一种积极的方式,长此以往,我们的后代将会成为我们所创造的环境的囚徒。马町结合自身学习与建筑实践经历提出:建筑师可以改变世界,建筑是手段,却不是目标。我们应该追求后西方的、更生态的未来。通过自然的方式介入环境,使建筑成为美好生活的一部分。建筑设计应该立足本地,放眼全球。





各位演讲嘉宾在学术活动后进行了互动交流,针对青年建筑师的发展、中国建筑的未来之路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在交流讨论的同时传递出青年建筑师在建筑与城市设计中的思考与担当。



此次活动是瞻星STELLAR发起以来首次组织的青年创意人活动。作为面向年青人的公益性组织,瞻星旨在为青年创意人搭建对接行业资源、拓展合作机会、提供多元支持的创新平台,以此提高社会对青年创意人的关注,助力青年创意人的涌现成长。

 

对瞻星而言,每一位具有创新意识和未来思维的青年人都是一颗闪亮的星,把聚光灯投向他们,就是在主动拥抱未来。瞻星将通过创新的组织方式和丰富的活动形式,聚合全球青年创意人,打造充满生机活力的社群生态。期待越来越多的年青人在瞻星的舞台上焕发青春风采,展现未来思考,探索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