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智选假日酒店及峨眉武术文化小镇
设计结束时间
2015年06月
竣工时间
2017年03月
建筑功能(地上、地下)
商业、餐饮、客栈及酒店、停车场、机房、办公
用地性质
文体娱乐用地
设计使用年限
50年
总用地面积
5.86 ha
建设用地面积
5.86 ha
总建筑面积
75545.00㎡
地上面积
50751.33㎡
地下面积
24793.67㎡
项目位于峨眉山景区入口处,南临杨零路,北临峨眉河,东西两侧地块是农民回迁组团。作为峨眉山景区高端旅游接待的特色小镇,应当与周边回迁组团的民俗接待在目标客群、消费水平、物业价值等方面进行差异化设计,才能与之形成多层次的旅游接待能力并达到商业价值的双赢。设计利用地形高差与种植屋面的起伏打造出一种“浅丘”的形象,并运用减法的方式营造其内部的街巷与广场空间。这是一种大地景观的设计思路,利用起伏、层叠的绿色屋面将建筑形体低调地融入周边自然环境。用地南侧随着“浅丘”自然形成的建筑退线,最大限度地弱化了小镇建筑对杨零路的视觉压迫感,并与两侧回迁组团形成了“丘陵上散落着自然村落”的既视感。
建筑专业-设计理念与技术策略
项目用地由四个地块组成:中间核心两大地块主要以商业店铺、民俗客栈为主,最北侧的地块为智选假日酒店,最东侧的飞地是以目的性消费为主的休闲娱乐业态,主要经营茶楼、酒吧以及KTV等。从杨零路向峨眉河由南向北一主一辅两条步行街,在打通小镇内部游客动线的同时,与峨眉山景区东麓的区域旅游动线发生串联。
峨眉智选酒店选址于峨眉河畔。为保证酒店相对的私密性,在两块用地之间打造一条“景观内河”,主观上隔绝了外部游客的干扰。同时在内河南侧设商业水街,提供有风情酒吧、特色餐饮等商业业态,激发了该区域商业活力。在用地进深较大的不利条件下,引水成街,使酒吧水街成为旅游动线上一个目的明确的消费驱动点。
立面设计不仅从川西民居、寺院等提取要素,设计符合当地特色的建筑形象,同时还提出了传统与现代碰撞形成旅游趣味性和标志性的设计理念。将川西传统门头与现代的玻璃幕墙相结合,局部墙面辅以红色雅石,体现出当地的材料与文化特征。标准化的空调室外机位和店招设计,提供了适应现代商业功能需求的室内外空间。
在覆土屋面之上,依托现代手法的大地景观,点式散布三处传统川西木结构建筑:峨嵋武术祖师殿、峨眉客栈和峨眉民居。其中,祖师殿高约28米,位置选在峨眉山东麓过境桥边的屋面高点,是小镇的地标性建筑,也是未来整个旅游片区的视觉焦点。
结构专业-设计特点
建筑方案设计理念超前,外观独特新颖,楼栋之间结构板相互跃层穿插,形成很多长短柱、跃层柱,给结构设计带来了巨大挑战。为了满足建筑形体的诉求,结构上采用了混凝土框架结构、钢管混凝土柱、钢结构以及木结构四种结构体系。在结构设计上,打破了传统的“规范思维”,在满足结构安全和实现建筑功能的情况下,融入更多的结构概念设计并进行了多方论证。运用多种二维、三维软件以及手工计算复核的方式,对混凝土结构与钢结构的连接、混凝土结构与木结构的连接、钢管混凝土柱节点连接、长短柱和跃层柱等进行了多次复核校验,确保设计安全可靠。多结构体系的整体抗震也是本案的设计难点,为此进行了反复的论证分析,从而保证计算结果的真实性和安全性。在抗震结构缝的设置上,为了满足建筑外立面效果的整体性,尽可能减少抗震缝的设置,并配合建筑设计将抗震缝设置在隐蔽区域,从外观上实现“无缝”的效果。建筑楼栋之间的室外连廊采用钢结构的形式,一端为固定支座和一端为铰接滑动支座,消减地震力对连廊破坏。此外,屋顶之上有一栋独立的三层木结构祖师殿,由于木结构跨度较小,下层结构柱无法对应承接上层木柱的荷载,此处结构设计上采用了厚板转换的设计。
设备专业-暖通、空调系统节能技术特点
本项目工程总建筑面积约7.5万平方米,共分为四个区域:其中一、二区以商业、餐饮、客栈业态为主,三区为智选酒店,四区以休闲、娱乐业态为主。一、二、四区业主考虑后期独立招商运营,本阶段不考虑空调设计,仅需考虑餐饮区域集中排油烟主干管的设计。三区智选酒店为本项目的重点设计区域,空调冷源选用2台制冷量为517kW的螺杆式冷水机组,夏季空调冷冻水供回水温度7/12℃,冷水机组设于地下一层冷冻机房。空调冷水系统采用主机侧定流量,负荷侧变流量的一次泵系统;空调末端水管采用两管制异程式系统。空调风系统:客房采用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一层综合大厅采用一次回风全空气空调系统,空调机组设于地下室,空调新风采用可变新风比运行,过渡季节充分利用室外新风供冷,以节约能源。空调热源选用两台空调、生活热水两用型真空热水机组,单台空调制热量为450kW,空调热水供、回水温度60/50℃。其中一台采用燃气型机组,另一台采用油气两用型机组,热水机组设于地下一层热水机房内。
设备专业-给排水、消防系统技术特点
给水系统1~12#楼均采用市政直供,商铺分户计量,水表集中设置,热水由租户自理。13#楼为智选酒店,市政给水经软化处理后,由生活水箱和变频泵加压供水,酒店、消防、厨房用水、冷却塔补水和绿化分设水表计量。酒店生活热水采用集中供热,地下室设置两套燃气真空热水机组、一座承压热水箱以及热水循环泵组,冷热水采用上行下给,热水循环采用同程布置,冷热水压力保持一致。
排水系统采用雨污分流的方式。商业污水采用单立管伸顶通气,底层单排;酒店污水采用双立管排水,设置专用通气管,底层单排。地下室内污废水设置潜污泵排放。小区污水由污水管网收集后经化粪池简易处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屋面雨水采用重力流排水系统,收集后排至市政雨水管网。
消防给水采用临时高压消防系统:1~12#楼合用一套消防系统,13#楼单独设置一套消防系统。商业部分室外消防:40L/s,室内消防:40L/s,自喷:40L/s,消防水池720m3,屋顶水箱为36m³。酒店部分室外消防:40L/s,室内消防:30L/s,自喷:30L/s,消防水池612m³,屋顶水箱为18m³。
地下室配电房、弱电机房采用七氟丙烷柜式气体灭火系统,酒店厨房灶台区设置安素系统保护,酒店配电间设置悬挂式超细干粉自动灭火装置。酒店按严重危险级配置灭火器,地下室慢摇吧按严重危险级配置灭火器,车库及地上商业按中危险级配置灭火器。
电气专业-综合效益
项目电力总用电负荷为6823.92kW,变压器装机密度为0.064kVA/m2,备用电源装机密度为0.017kW/m2。变电所深入负荷中心,装机容量4830kVA,1路独立10kV电源,分区域设置一个高压配电室,两个低压配电室。总计设置3台柴油发电机作为应急电源,分布在三个不同区域。低压配电系统采用单母线分段、分列运行方式。电缆线路采用下出线;母联断路器设自投不自复、手动投切二种方式。配电线路采用金属导管、电缆桥架、封闭式母线、竖井等布线方式。照明设计包括一般照明、应急备用照明以及应急疏散照明。本项目属第三类防雷建筑物,采取防直击雷、防闪电电涌侵入、防侧击雷、防闪电感应以及防雷击电磁脉冲的措施。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安防系统、弱电机房等不允许中断供电的负荷采用UPS做后备电源,应急照明采用EPS集中供电。
智能化设计考虑综合布线系统,能够支持语音、数据、图像和多媒体等各种业务信息的传输。公用通信网采用光纤接入,机房内设数字程控交换机,预留光端设备、配线机柜的位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包括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控制系统,可燃气体探测报警系统,电气火灾监控系统,消防设备电源监控系统以及防火监控系统。安全防范系统包括视频监控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门禁系统)、入侵报警系统、电子巡查系统、停车库管理系统。背景音乐及广播系统主机及功放分别设置地下一层消防控制室内,并设有分区控制电脑,可以对指定区域、选择区域或全区域进行选择性广播。
设计总负责人: 宓宁 | 项目经理: 郑方 |
建筑专业-负责人
宓宁、杨波、李唯、王浩、赵新宇
结构专业-负责人
高顺、刘文军、朱健博
设备专业-负责人
吴显坤、杨得钊、彭鹏、李春荣
电气-负责人
赵九旭、张轩、黄成科
2019年北京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公共建筑综合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