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礼建党百年 | 北京建院原创设计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亮相

鉴筑

06-19

2021

新华社北京6月18日电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18日前往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参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并带领党员领导同志重温入党誓词。


新近落成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巍然矗立,气势恢宏。下午3时20分许,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来到这里,步入展厅参观展览。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党中央决议建设一座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的经典建筑,作为展示中国共产党奋斗历史的精神殿堂和广大党员和群众的党史学习教育基地,从而激励人民认识党、学习党、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精神。2018年初,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得到中宣部关于党史展览馆的设计邀约,经过与国内顶尖设计院校、机构的三轮角逐,最终赢得党史馆的设计任务。


 

项目概况

 

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大屯路与北辰东路交叉口西北角,坐落于文化建筑群之中,北侧有建成的中国科技馆,西侧毗邻同步建设的中国工艺美术馆。



展览馆总建筑面积147044平方米,高50.5米,地上7层,地下3层,主要涵盖陈列展览、展陈预备、教育与服务设施、政党交流中心、藏品库房与藏品技术、业务研究用房、后勤保障、集散广场与配套服务设施、安全保卫用房等功能。

 

创意构思:“纪念”与“传承”的有机结合

 

展览馆布局中心对称,层次分明,空间恢宏大气。建筑采用传统柱廊式结构,承袭人民大会堂、国家博物馆等开国经典建筑的文化基因,通过厚重的实墙和挺拔的柱廊承托顶冠,形成简约、大气、质朴的建筑意向。建筑细节造型上充分体现中华文化特征,具有一定的历史传承性;内部结构符合时代对展览馆的功能要求,尽最大可能突出了展览空间,实现纪念性、传承性与实用性的有机结合。



根据展览建筑需呈现的内容连续、专题繁多、人流持续的特点,设计上采取展厅平面标高逐级提升、循环向上的组织方式,既带来独特的观展体验,又提高了展陈空间的使用效率。这种组织方式也象征着螺旋上升的革命道路不断走向新高度。



在建筑建造技术上,工整的模式充分体现了建筑的庄重感。双轴线对称的形式使建筑更具有中国传统精神。建筑主入口位于东西向轴线,这条轴线具有导向型、对称性的特点;另外一条轴线位于由南向北、由低到高向上的一条动线上,这条轴线具有非常强大的感染力,人们在向上一层层行进中会产生一种仪式感、崇敬感。



展陈功能是向观众展示党的百年历史、体现建筑内涵的核心要素。通过采用符合现代展陈理念的连续展陈流线的设计,组织了一条螺旋上升、循环向上的参观流线,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观展效果。参观流线从一层前厅开始,顺时针循环观展之后,沿着中轴线上的台阶和扶梯转换标高,通过逐渐的空间转换,形成层层递进、由下而上的展览动线。这种组织方式也象征着螺旋上升的革命道路不断走向新高度。


 

在加强对外交流、接待的使用功能方面,建筑首层设置了供序厅举行重要活动时配备的五间休息室,六层设置了可供1000人举行大型交流活动的红色大厅,周围配有三间休息室,针对不同区域的功能房间,设计了不同的到达方案。将内部办公区域设置于展厅之上五至七层南北侧,通过不同的出入口和竖向交通保证与公众流线的相互独立。






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已经展现在世人面前,沉稳端庄的造型和挺拔向上的柱廊,承袭了人民大会堂等开国经典建筑的文化基因;逐级上升的展览空间,全景展现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带领我们国家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完善的公共设施和无障碍设施,实现了人性化服务的理念;绿色低碳等新技术凝聚了中国建筑业发展的最新成就,代表新时代的建筑风貌。

 

时间回到1958年,献礼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展示新中国建设成就的人民大会堂,其设计单位就是北京建院;时隔一甲子,北京建院将前沿的建筑理念和建筑技术再次注入这座展示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的丰碑式建筑,这是我们的使命,也是我们的荣耀。

 

项目总负责人:徐全胜

设计总负责人:邵韦平

建筑专业负责人:邵韦平、徐全胜、刘宇光

结构专业负责人:束伟农

设备专业负责人:张铁辉

电气专业负责人:孙成群

设计顾问:马国馨、刘力

建筑团队:吴锡、周泽渥、王钊、杨晓亮、赵静、李晓旭、王鹏、吕娟、王伟、赵琪

结构团队:陈林、耿伟、李伟强、卜龙瑰、王翰墨、姜子洵、庞岩峰、蔡雨婷、王伟、池鑫

设备团队:牛满坡、刘强、林伟、王鲁鹏、张成、艾梦雯

电气团队:陈钟毓、孙铮、温啸晨、张琦、康凯

幕墙顾问:白飞、徐涛、刘文

BIM团队:林卫、夏宁、梁楠、冯星波、周芸、赵冬梅、刘卫昕、郑楠、孙鹏辉、王雁飞

经济团队:蒋夏涛、高峰、李琳琳

绿建团队:包延慧、赵天、王肖肖、金颖